网约车过夏天
8月28日,小鹏汽车宣布收购滴滴旗下智能电动汽车项目相关资产和研发能力,最高总对价约为58.35亿港元。完成收购后,滴滴会成为小鹏的战略股东,双方开始长期合作。
此后,小鹏汽车将基于此打造一款A级智能电动汽车,项目代号“MONA”,在15万价位段市场争抢份额,而这款车明年就将投入量产。
就在滴滴卖身给小鹏的同时,它的竞争对手也没闲着。
日前,根据港交所披露,出行科技与服务公司“如祺出行”正式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。虽然和滴滴的体量相去甚远,但2019年成立的如祺出行长期专注于大湾区市场,在当地核心城市的用户渗透率已超30%。
网约车是个奇怪的市场。理论上来说,网约车的市场规模够大、需求够足;而从实际情况来看,似乎每一个市场参与者都不快乐。努力多年以后,滴滴放弃了已经耗资几十亿元的造车梦;如祺出行的招股书上,三年净亏损超16亿元的数字显得着实有些“血腥”。
越忙越穷,越穷越忙。网约车市场的参与者们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。
讨厌滴滴,顺从滴滴
“说真的,我实在不喜欢滴滴打车。可谁曾想,天不遂人愿,讨厌滴滴的我居然已经打成了V6会员。”
从讨厌滴滴,到顺从滴滴,零售君的朋友猫猫就是这样妥协的典型代表。
“虽然我对滴滴之前的负面新闻嗤之以鼻,但客观来讲,滴滴相较其他打车App还是有比较明显的优势的。首先是车辆够多,用滴滴打车是最容易叫到车的,这也是乘客最根本的诉求。尤其是上班早高峰的时候,因为有豪华车型、有专车,当然前提是你愿意加价,毕竟对社畜来说,下雨天能打到车、保证不迟到才是第一位的。”
“其次是出行预估时间,这点在我第一次用高德打车的时候就吃亏了。本来预估8分钟能到的车,等了15分钟还没开到,路上的预估时间也有问题,结果就把我给弄迟到了。从此,我上班打车几乎就不用高德了,基本都是滴滴和美团。滴滴的路线规划和车程时间计算,是我用到目前为止所有打车App里最准的。我个人不太清楚这是不是和滴滴自研地图有关,但从使用感来说确实还是相当可以的。”
图源滴滴出行App
根据上海2023年一季度网约车数据显示,滴滴出行和美团打车占据着上海网约车主要市场份额,其中滴滴占63.72%;美团占15.39%,两者合计占比近80%。
目前,滴滴已经建立起专车、快车、顺风车等多场景的出行网络,1300万名司机和超3.7亿打车用户共同组成了庞大的流量池,全国的市场份额占比超70%。
令人唏嘘的是,即便坐拥行业头把交椅,滴滴至今也还陷在亏钱的泥沼之中。
根据2023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,滴滴该季度营收为427.12亿元,较上年同期的358.48亿元增长19.1%;净亏损9.18亿元,上年同期净亏损160.7亿元;归属股东的滴滴净亏损为11.6亿元,上年同期的归属股东的滴滴净亏损162.76亿元。
在网约车市场里,没有人岁月静好,所有人都在负重前行。
国内网约车的运营模式主要有三种,分别为自营模式、聚合模式以及“自营+聚合”模式。
自营模式下,平台需要自建车队,优势在于对车辆、司机的“品控”都能做到较高水准;缺点则是投入成本高,滴滴早期采取的就是自营模式。
聚合模式类似于信息服务平台模式,搞的是“撮合”交易。例如高德打车,就是通过接入曹操出行、神州专车等主流出行服务商开展网约车模式,用户只需通过一个App,就能呼叫不同品牌的网约车。相对而言,聚合模式的打车费用要低于自营模式,也因此受到了不少羊毛党的偏爱。
而“自营+聚合”则是现今被认为自由度更高、综合性更强的模式,代表企业正是如今的网约车龙头——滴滴和美团。
然而,无论是哪一种模式,本质上来说都无法跳脱打价格战的格局。除了滴滴能以规模优势占据行业第一的位置,其他网约车企作为后来者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。可是即便是滴滴,目前依然无法摆脱打价格战这样朴素的商战模式。
不仅赛道拥挤度奇高,整个网约车行业都受到政策的强监管,如此市场环境下,网约车业务始终都在赚薄利多销的辛苦钱,2020年中国网约车业务息税摊销前利润率仅有3.1%。这也就意味着,所有企业都不存在继续无下限地打价格战的空间。说到底,没有技术壁垒就很难建立品牌护城河,长期的价格战只能是反复消耗公司现金流和品牌价值。
有意思的是,此次小鹏和滴滴达成战略合作,媒体大多都是从小鹏的角度出发为其拍手叫好,小鹏不仅可以迅速推出15万元左右的平民车,还有望打入网约车市场。
可如果是从滴滴的角度出发,这真的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吗?
断臂造血,终有不舍
在早前的媒体沟通会上,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表示,“MONA”产品是一款完成度很高的存量A级智能电动轿车,滴滴前期投入几十亿元进行开发。接手智能化项目技术资产之外,滴滴的部分技术人员与设备也将并入小鹏汽车团队。何小鹏预计,这款车的年销量至少为10万辆,如果连续两年达成18万辆的销售目标,滴滴持有的股权比例最高可提升至5%。
一个前期已经投入几十亿元开发、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且箭在弦上的项目,作价58亿港元卖给小鹏,很难说这笔交易能让滴滴赚得开心,最真实的情况恐怕是滴滴在心中做了一番纠结。
滴滴的造车之路好似一场别扭的恋爱。
一切起始于2018年,暧昧之初自然是“打死不承认”,滴滴对外表态“坚决不造车”,而是联手31家车企成立“洪流联盟”,希望以委托代工的形式和车企合作。
然而,一阵猛如虎的“相亲”过后,滴滴始终没有找到适合的“联姻对象”。
高不成低不就、被他人横刀夺爱,往往是找不到官配的理由,滴滴也不例外。
2018年,滴滴与理想汽车宣布成立桔电出行,不过随着美团成为理想的最大机构股东,这一计划宣告搁浅。
2020年,滴滴发布了与比亚迪联合打造的D1电动车,并希望在2030年完全实现自动驾驶。现实的打脸比想象中来得更快,D1在2021年的交付量仅有1.02万辆,此后该项目同样消声灭迹。
2021年3月,传出滴滴单独成立代号为“达芬奇”的造车业务,预计在2023年中发布造车计划。而此次小鹏收购的正是达芬奇项目,MONA车型将在“达芬奇”的基础之上,加入小鹏的智能驾驶体系。
既然不合适,不如放过自己。从这次卖身给小鹏的行为来看,相较于小鹏雄心勃勃想要进驻网约车和平价智能驾驶领域,滴滴最终的取舍看起来更像是为了回血的无奈之举。
根据收购公告,小鹏收购的标的,即滴滴达芬奇项目在2021~2022年合计亏损达34亿元,项目员工数从1700名锐减至不足千人。造车所需要的资金动辄便是上百亿元级别,这对于长期亏损的滴滴来说,或许已是无法承受之重。
从务实的角度出发,放弃造车并专心致志地以平台身份去创造利润,是让企业早日实现自我造血的正循环状态的最有效途径。
宏图之志人人都有,但前提是要先活下去。好在,滴滴在断臂的同时,也为自己留下了希望的火种。
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,滴滴目前仍保留包括外观设计、智驾、智舱等业务,再加上小鹏提到的包含车型运营、品牌营销在内的滴滴生态体系支持能力,这些业务能力下一步还可以继续释放给其他主机厂。此外,滴滴相关人士也对《北京商报》表示,与小鹏汽车的交易“不限制滴滴和其他车企合作”。
镜花水月,如幻如影
滴滴尚且如此,其他网约车企的处境可想而知。
“伸手要钱”成为了几乎所有网约车企的当务之急。也正因为这样,大家融资的步伐从未停歇。
此次申请登陆港交所的如祺出行便是如此。
如祺的来头的确不小。2019年,腾讯和广汽集团联合发起成立如祺出行,早期两家根据专长分工合作,主机厂广汽集团负责提供车辆和司机,互联网厂商腾讯提供从底层地图到交易软件等系统的解决方案。从A轮融资到冲击IPO,整个过程如祺花了不足500天。
根据招股书显示,2020~2022三年间如祺出行净亏损分别为3亿元、6.85亿元和6.27亿元,尽管亏损在收窄,但是幅度相当有限,而且今年上半年和去年同期相比亏损还在扩大。在毛利层面,三年间如祺出行的毛利分别为-22.8%、-24.2%和-10.7%。不难想象,如祺这份血淋淋的招股书很可能会引发大众关于“上市圈钱”的质疑。
虽然现在所有网约车企的营收极大程度上都有赖于打车这一业务,但众人早已看透了行业的高饱和度,转而将心思游走于技能转型和技术革命。
所谓技能转型,是基于自己出行服务平台的身份,提供更多元化的增值服务,例如代驾、旅游等。而说到技术革命,这无疑就涉及到了更高科技的领域,包括智能交通和无人驾驶。
如祺出行的业务主要有三个,一是出行服务包括网约车和Robotaxi,其中Robotaxi是指内置L4级和L5级自动驾驶技术的无人驾驶共享出行汽车;二是技术服务包括人工智能数据及模型解决方案与高精地图;三是生态服务。
资本市场喜欢会讲故事的人,而说到故事性,Robotaxi可谓首屈一指。
天风证券研报显示,预计Robotaxi全球市场规模约2万亿元,参考特斯拉全球EV市占率及网约车市场格局(CR3约45%),假设2030年特斯拉Robotaxi车队市占率到20%,采用C2C平台提成25%的模式,仅考虑佣金,远期(2030年)收入可达1000亿美元,相当于再造一个特斯拉。
在如祺的招股书中,公司表示此次募集资金中的40%,也是最大部分将用于自动驾驶及Robotaxi运营服务的研发活动。目前如祺出行的Robotaxi收入占比不足0.1%,虽然如祺出行自己预测,大约在2026年能够实现Robotaxi服务的商业化。
除了如祺外,2022年8月,曹操出行与小马智行达成合作,将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引入出行平台;同年9月,曹操出行又与吉利汽车创新研究院智能驾驶中心就Robotaxi项目启动合作,目标围绕Robotaxi平台运营以及数据服务业务,共同打造中国首家开放式商业智驾出行平台。李彦宏则表示,百度无人驾驶预计在2025年实现在65个城市运营,2030年将覆盖100个城市。
可是,Robotaxi的故事还能讲多久,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。
自动驾驶的烧钱能力和造车不相上下,全是百亿级别的投资,而自动驾驶的商业故事目前仍然在镜花水月之中。即便成真,从当前格局来看,特斯拉最有可能会成为第一个完整实现的企业。谁又敢说自己一定能走在马斯克的前头呢?
夏天总是打车的旺季。然而,今年的这个旺季里,网约车企的日子却显得异常艰难。他们怀揣着远大前程的理想,却依然在为五斗米而折腰。
你选择了暂缓造车,我选择了流血上市,我们都有未知的未来。